集團新聞
楊峰主席在廣西欽州潛力與商機高層理論研討會上發言發布時間:
2005年11月13日,集團楊峰主席應廣西欽州市委、市政府的邀請,出席了“第二屆中國欽州國際海豚節”,并應邀在欽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欽州的潛力與商機”高層理論研討會發言。
楊峰主席對欽州市的發展十分關注,多次到欽州市考察,對欽州的人文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作了深入的了解。針對欽州市提出的“大工業、大港口、大旅游”的發展思路,在這次研討會上,楊董作了《欽州的產業布局與城市經營》的發言,從工業與港口發展這兩方面,對欽州的產業布局與城市經營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該發言受到其他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欽州市委、市政府認為楊峰主席的觀點對欽州的發展極具指導意義,對政府高層管理者具有較大啟迪作用。現將楊峰主席的發言發表如下:
欽州的產業布局與城市經營
欽州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版圖上雖然居于后發位置,但其先天揉合形成的自然資源優勢是非常特殊的,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她位于北部灣的中部,整個區域大陸海岸線520公里,島嶼海岸線320公里,背靠資源豐富的大西南,面向商機廣闊的東南亞和比鄰珠三角經濟圈,廣西規劃發展中的南北欽防沿海經濟鏈也在其中,基于這些得天獨厚、先天揉合的優越地理條件的存在,后天就要靠城市經營者(市委市政府)如何運用機制,如何匠心籌謀地在實現城市價值的最大化方面利用好這些基礎條件!
一、城市發展的定位與產業布局的關系
欽州市委市政府把這個城市定位為“大港口、大工業、大旅游”。對于這樣的“三個大”,我僅就大港口、大工業兩個方面在這里闡述一下我本人的意見:
首先,可以肯定的,根據欽州這座城市現有的資源優勢,我認為把她確立建設成為大港口、大工業的戰略目標是有依據的。因為她先天揉合的港口資源條件將為投建大港口減少巨大的成本投入,其本身就有深水岸線長達60多公里,南部向海港池地形隱蔽寬闊,避風條件良好,回淤少,而且岸灘穩定、水流平順等等都為大港口的建設提供了天然的建設條件。
至于大港口應該是多大,從量詞上怎么界定的問題?我認為其合理的界定點應該是根據港口吞吐能力與工業支撐能力來合理匹配。大港口的城市經營理念,珠海市的城市決策者曾經提出并且嘗試過。珠海的大港口也已形成了部分,但是珠海的大港口匹配的不是大工業,因為珠海的決策者在營運城市的過程中把珠海定位為無工業污染的高科技產業區。(大工業與高科技產業與港口的關系有什么不同;因為時間關系,在此我不展開來談)。我在這里所談的區別僅是高科技產品運載需求與大工業的運載需求是有區別的。欽州市委、市政府對欽州的定位思路也許已經吸取了當年珠海等其他城市的一些教訓,欽州市在大港口后面匹配大工業,用大工業的發展支撐大港口,這樣做我認為是吻合欽州發展實際的。
至于大港口與大工業的匹配需求量的數值問題,這一點應當是決策的關健,欽州市應當以大港口帶動大工業,還是以大工業的發展來推動大港口呢?表面上看來兩者是資源匹配關系,但在城市經營的范疇中,大港口是運營這個城市的最有利的先抉條件。港口資源條件是先天形成的,這是欽州市極具潛在價值的所在,其直接價值意義是:欽州有大港口,適宜發展大工業;而不是欽州有大工業適宜發展大港口。所以我斷言是:港口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以港口的誘惑力帶動工業做定向、定位發展。
基于上述條件,究竟港口的建設是否全面開發還是分步開發?這是當前需要考慮的,這就是資源的配比關系。如果從經營城市的角度考慮,她又是市場供需關系。我建議城市經營者要形成一個課題專題研究,在研究這個課題中要充分考慮到城市產業鏈的結構。在現有的國際上呈現出來的、比較健康發展的區域城市的經濟結構體形,大都形成橄欖球的體形:即兩個尖端位置的一頭是高端行業、品牌行業,另一頭則是比較落后的行業,如農業、牧畜業等類,除此二端外,發展的中間位置則是中產階段區域。如果中間這個部分所占的份額比例得到合理配比,這個區域城市的經濟就會得到健康的發展,社會也會處于穩定的最佳狀態中。因為產業結構布局是與社會分工、就業機會等相輔相成的。配制橄欖球產業體型的社會分工,就業的態勢是在兩頭的尖端位置上:一邊是高端行業、品牌行業(其就業者成為高收入的群體可能性很大),另一邊是科技含量低、技術落后的部份(這部分可能是給社會形成壓力的一部分,因為很可能是低收入階層);中間這部分與其所處的橄欖球體型的位置相同,不上不下,所以他們可能會成為產業結構中的核心部分,其就業者被稱為工薪階層。
按照欽州市委、市政府對欽州這座城市的發展規劃思路來判斷,本階段制定的大港口、大工業的戰略目標如能實現的話,未來的欽州發展所形成的結構型就可能會呈現橄欖球的體態,她的尖端產業可能會出現在現有的60公里或者還會更長的海岸線上,以這個尖端帶動橄欖球的中端位置的大區域的工業體系的形成,另一頭的末端可能是來不及改造的農村的農業部分。在完成這個體態后,欽州的居住民將會出現高薪階層占了一部分,工薪階層占了大部分,低收入階層僅有極少部分,這將是最佳的城市結構體系,而這一點的實現是各個城市的管理者最想得到的。其次;對于欽州港啟動后幅射周邊區域所能創造多少效應、多少物流又會通過欽州港進出等等。在 2002年11月4日東盟十國協議的形成,2004—2006年中國與東盟各國約有1600種產品的關稅要持續減免至零,2010年將建成中-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經濟貿易國際化后,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商品交換隨之增多,東盟國家大部分沿海,還有島國之間與我國貿易物資運輸主要依靠海運完成的必然性等等,欽州港作為西南地區出海口之一,又是我國與東盟國之間距離最近的港口城市等等的有利條件,將能給大港口提供強大的支撐能力,這些條件同樣可以堅定欽州市委市政府加大建港的決心,但這個方面的事實存在可能會與港口業主經營理念有關,在此我也不細談。
我相信:欽州市委、市政府在實施大港口戰略中已經嘗到甜頭了,目前已有不少品牌工業紛紛在搶占欽州這個橄欖球的前端,超百億產值的工業項目已在實際運作中,欽州港的變化正是日新月異,一天一個樣。像這樣的景象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如深圳、珠海、上海浦東曾經有過,但作為后發中的城市是很少看到的。
二、城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與城市魅力一脈相成才能實現城市效益最大化
欽州在歷史上的機遇很多,孫中山先生在建國綱要中也曾經提及過欽州灣。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欽州灣的魅力在過去并沒有充分展現在世人面前。直到今天,在欽州市委市政府“大港口、大工業、大旅游”的正確戰略指導下,欽州的內在魅力才逐漸呈現出來。
從我個人的投資經歷來看,我認為:一個城市的魅力體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城市管理者的魅力表現,城市的魅力要靠人先去認識她、去包裝她。城市就像一個人體一樣,需要穿衣打扮。給城市穿衣打扮的人是誰?他是這個城市的經營者。看一個城市打扮得有沒有魅力,就得先看這個城市的經營者自己扮象如何?也就是說城市經營者自己打扮得體,形成了獨特的人格之魅力,這里指的人格魅力不是專指衣著打扮,尤為重要的在于其本身的內涵,以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等等,要通過其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建樹來直接影響這座城市的魅力。大連的城市管理者曾經創造過這方面的奇跡,很多成功的城市經營事實也告訴我們:大企業的大額投資一定是受到這個城市的高層管理者魅力影響而實現最終決策的。所以這個城市的高層領導的言行舉止、人格形象也是人格魅力將會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決心,如果投資者都不進來,城市的魅力將如何形成呢?城市有了魅力與城市的投資熱相輔相成,這樣城市才會有亮點,才能有吸引力,經營者才能有條件把自己的城市以高價出賣。所謂“賣城市”就是經營城市追求城市利益最大化的成功表現。所謂“賣城市”也不是說把城市割讓給他人,而是利用機制實現城市建設企業化,讓政府想做想投入又無能力投入的事,讓企業替代政府去做。(例如:廣東的公路建設多數是外資投入,路橋費的收入雖然歸了企業,但路還是廣東人民的路;深圳的鹽田港是和黃持股65%,但港口100%歸屬廣大的企業享用)。實踐中有很多事例反映出的結論是:企業代替政府行為去經營城市中的份額越大,政府相對壓力就越小,財稅收入就會越大。相反,政府經營城市份額越大,政府的負擔就會越大。如珠海政府曾為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背負數百億債務,至今仍在負重前行,這里面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和吸取。城市實現企業化經營后,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企業者的管理服務職能機構,在服務的同時履行好城市當權者的管理職能進行收費收稅等。用收取的稅費再為城市創造更大的城市魅力,讓所管轄的城市不斷升值作為是管理城市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