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譽為“印刷界的奧斯卡”,今年的美國印制業第66屆“班尼獎”頒出。珠海知名房企華策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楊峰的攝影作品集《逐夢荒野》,通過用中國人的眼光感悟北美大陸風景,表達了其對自然、生態、世界的獨特思考,以喚醒大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一舉獲得“班尼獎”。 業界認為,這反映了世界對中國攝影成就和印刷水平的肯定。
據悉,創辦于1950年的“Benny Award”獎(班尼獎),是由美國印刷工業聯合會主辦的美國印制大獎,是印刷業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產品質量評比賽事,是以曾為美國印刷業技術帶來革命性發展的發明家本杰明·富蘭克林命名的最高榮譽獎項,素有“印刷界的奧斯卡”之稱,主要是為了表彰那些生產出最佳印刷品的企業和個人。
在今年的評選中,有超過3000家來自世界各國的企業參與該獎的角逐,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逐夢荒野》代表了中國攝影成就和印刷水平獲得此殊榮。
對此,楊峰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得知作品集能代表中國攝影界參與角逐,已是甚喜。在高手如云的攝影界又能獲得此殊榮,是對自己的一次極大鼓舞,也是七年來追光逐影行程的一次完美飛躍,未來將繼續在光與影的世界追逐夢想。”
世界的無限創造性,賦予攝影以現實意義和靈魂。人在其中,都有個性的存在,也有著每個人對傳統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獨一無二的理解。
1970年擁有第一部相機,2006年出版第一本攝影集,2015年獲得美國“班尼獎”,“每張照片讓人驚奇的地方,并不是通常人們所認為的‘時間定格’,恰恰相反,每張照片都重新證明時間的綿延連續不可停留,每張照片都是對我們生命必會消逝的喚醒,每張照片都擁有一層神圣的光暈。”楊峰就有著這一番獨特的感悟。
布朗寧方盒鏡箱的摘光留影
在珠海從事房地產的人應該都聽過華策集團,稍微了解一點的都知道,楊峰同時擁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及華策集團董事局主席三重身份。當年,帶著客家人的熱情與執著,而立之年的楊峰毅然辭去國企領導的公職,逆市創立華策集團,一步一腳印,扎根珠海,視野全球,鉆研專業,如今,秉承“為生活家導航”的理念,創新超越,帶領著集團從珠海走向全世界,走向房地產業和高科技產業齊頭并進的多元化之路。因此,在業界眼中,楊峰是一個相當有眼光有魄力有膽識的企業家和藝術家。
談到成功秘訣時,楊峰笑道:“其實書讀得越多,越覺得知道的少,也越覺得人外有人,所以一個人永遠都不能以成敗衡量自己的人生。” 工作之外,他經常參加各種藝術沙龍,有時會消失一段時間只為攝影。“其實攝影家和藝術家有相通之處,自己專注所愛的事物也許對于別人來講無關緊要。但是如果說有什么能讓他們堅持下去直至有所成就,那一定是興趣與執著。”楊峰說。
也許正因如此,197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未成年的楊峰充當適齡青年應征當兵,結果被取消資格。一次偶然接觸相機的體驗后,一陣莫名情感輕輕地同時深深地觸碰著心靈,他萌發了當攝影師的想法。可當時的相機并非廉價品,而且購買的渠道也是很少。看到兒子濃厚的興趣,父母決心賣掉養了一年多的豬換來一部珠江牌相機,自此楊峰擁有了人生第一部相機。像許多孩子一樣,他帶著一個“布朗寧方盒鏡箱”闖進了攝影世界,當某種情景展示在眼前時,總是渴望在一張照片的限定范圍內,抓住全部精華。可是,當楊峰玩攝影在村里有了點小名氣時,人民公社保衛組找上門來了,因攝影涉及特殊行業被要求其“停止照相活動”,他只能放下心愛的相機了。
雖然,少年的遭遇給楊峰留下難忘苦澀的記憶,但卻讓他擁有了一顆極為強大的內心,不安于平淡,不止于創新,不耽于突破,不懼于挑戰,勇于實現興趣,執著追逐夢想。
于是,他敢在珠海樓市走下坡路的1994年,創立華策集團;在1999年開始試水房地產,獅城取經,開發珠海首個高端盤,締造1年內5次價格提升的“粵海奇跡”;在珠海全面推動城中村改造的2000年,改變發展戰略,開創了中山樓市新紀元;在2006年重駐珠海,扎根融入文化,倡導“為生活家導航”開發理念;在2011年,謀求國際多元化發展,創新進入高科技產業;在2013年,瞄準先機,花3千多萬元買下白光通信技術專利,首期斥資20億元在橫琴新區興建LED白光通信項目總部等等。
只因為,“我清楚自己的興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好什么。”楊峰如此說道。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逐夢荒野
隨著事業一步一步的成功,兒時的“布朗寧方盒鏡箱”卻一直隱隱地觸動著楊峰的心弦。
2006年,楊峰陪著罹患癌癥的母親再次回到故鄉,完成老人“落葉歸根”夙愿之后,他忍不住又拿起心愛的相機,重新開啟追光逐影的行程。也許是來自對感情累積的并發,也許是來自某種使命感的召喚,楊峰想把美國獨有的自然生態景觀展現出來。自此,他7年內20多次前往西部進行體驗拍攝,挺進科羅拉多大峽谷,闖進死亡谷,歷經雪地失途,齊腰涉水等坎坷后,終于在2013年完成了攝影集《逐夢荒野》。
攝影是一條漫長的路,除了技術,也需要攝影師的一份執著,為了拍下一張好照片,往往要付出許多常人想象不到的艱辛和汗水。
回憶起拍攝往事,楊峰仍心有余悸:“死亡谷晝夜溫差很大,夏季連陰涼處的氣溫都高達49攝氏度,但為了捕捉到凌晨第一道光線,我們還是選擇露宿在死亡谷里,度過了非常難忘的一夜。”他補充說,“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堅強和持恒。這兩點,其實應該是在中國人的血脈里一直流淌和繼承著的。”
站在美國西部那片神秘而又荒涼的土地上,沉迷于自然的神奇之美時,令楊峰非常痛心是,祖國也有許多原生態的風景區,但往往一說到開發,就是修路、收門票,許多自然生態得不到保護,甚至遭破壞了。此時,已故風光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的故事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人生雖然無法摘光留影,但通過相機的捕捉,可以凝固揮之不去的記憶。”撫摸著自己的作品集,楊峰如此解釋一次次深入美國西部拍攝的初衷:“安塞爾亞當斯曾通過一張張黑白照片喚醒大眾的生態保護意識,甚至推動美國《國家公園法》的誕生。這組照片除了是向大師致敬,同時希望通過展示美國西部的自然生態景觀,呼吁國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愛護生態。”
在楊峰眼里,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都有著靈氣,有著內涵,有其自身的文化價值。他認為,只有真正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拍攝出一張好照片,才能勾起心靈深處的一絲情緒波動,才能真正打動自己,從而打動讀者。“攝影本身就是通過一個媒介使自己更接近純凈自性與和諧境界的方式,所以只能努力去做,讓它變成生命體驗、習慣和感覺的一部分。”他透露,“未來將深入中國奧妙的西部進行體驗拍攝,記錄大自然生態美,以此進一步喚醒國人的生態保護意識。”
當然,優秀的攝影作品需要攝影技巧,同樣需要攝影師的藝術修養。除了酷愛攝影外,從事過教師行業的楊峰,同樣非常喜愛書畫、鐘情音樂及熱衷公益,這讓其在經商中依然保存著一份儒雅的書生文氣。在書法協會里,他的一幅字畫可以賣到10多萬元,但卻從以此來賺錢,每次筆所獲都捐贈到公益事業。“堅持愛好并持之以恒,若能同時回饋社會,會感受到雙倍的快樂。”這是楊峰回望走過的路得出的感悟。
有人說攝影愛好者都是走南闖北,這一點也不假,也許懷揣著對攝影的酷愛,才有了奮不顧身的執著。“從端起相機算起,已有40多年了,也許已不再是個外行,但我仍然把自己當作一個純粹愛好者。”楊峰告訴記者。
一步,一行,一腳印,陶醉在自然的鬼斧神工中;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用相機記下對自然的感悟和心動;一字,一詞,一句,一文,將絲絲感動變成永恒的文字,深深地刻在記憶里。對楊峰而言,攝影的過程雖艱苦,但能以獨立的人格為自己在這個時代留下存在的表現載體,便是值得的。
不論是死亡谷里的波折,還是波浪谷的雪地失途,或是佳能海灘的齊腰涉水,苦和累都在瞬間的光影捕捉中消失殆盡。